美國
癌癥免疫療法成熱點,基因編輯安全引關注
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
2018年,美國科學家向癌癥這一頑疾發起沖鋒,以細胞免疫療法為代表的癌癥免疫療法成為研究熱點,不斷取得新成果,如證明CAR-T細胞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被抑制、首次將T細胞免疫療法成功應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療等。詹姆斯·艾利森因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,更成為免疫療法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劑。而迄今***為綜合的癌癥基因組圖譜的推出,為科學家提高癌癥療法療效和研發新藥提供了路線圖。
基因編輯技術依然保持熱度,不斷有新突破,如首次借助CRISPR技術將皮膚細胞轉變為誘導多能干細胞、開辟更多可編輯基因組位點、開啟利用CRISPR技術治療遺傳性眼病臨床試驗等。與此同時,基因編輯安全性問題再引關注,先有研究稱CRISPR改造過的細胞或易癌變,后有研究指出基因編輯可能引起DNA大規模刪除或重排。這些憂慮表明,基因編輯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手術室并不容易。
在艾滋病研究、基因測序等方面,科學家也取得很多進展,如開發出可抑制艾滋病病毒至少4周的長效抗HIV藥物、繪制出數百個未被研究過的微生物基因組草圖、創建出含有2條染色體的菌株等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哈佛大學皮耶羅·安維薩學術造假事件對美國心臟干細胞研究構成沖擊,成為2018年美國生物醫學研究的一大遺憾。